“漯南宮闕盡,一塔掛青天。”這是清代學者顧炎武吟頌應縣木塔的詩句。
遠望莽莽恒岳之陰,悠悠桑干河之陽,一座擎天巨塔拔地升起,屹立于廣袤的淺灘之中。見證近千年的風云變幻、云蒸霞蔚,伴著荻花雁陣、萍水蛙鳴的塞外佳景,木塔從歷史深處而來,歷經烽火戰亂、地震炮擊后巍然不倒,成為聞名古今、超越時空的木構神品。
仰觀古塔風韻,傾聽動人樂聲。由山西省藝術研究院戲劇曲藝研究所所長、研究員李成麗作詞,國家一級作曲、山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王京榮作曲,山西籍青年歌唱家張紅麗傾情演唱的歌曲《千古一塔》,以厚重滄桑的主基調,宏大遼闊的歷史視野,將應縣木塔這座千年雄塔的神韻演繹得淋漓盡致,賦予其音樂靈魂。
歌曲《千古一塔》開篇首句:“閱盡了多少星移斗轉,看慣了多少滄海桑田;經歷了多少烽火戰亂,慰藉了多少生靈達彼岸。”
歌曲將應縣木塔置于歷史長河的宏大語境下,作為時光歲月的見證者,戰亂烽火的親歷者,應縣木塔仿佛是一個時間符號,定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。作為佛教圣塔,又飽含人文關懷,成為多少人的心靈慰藉。
“千年木塔,你那風鈴兒啊,風鈴兒響不斷,木塔千年,你巍然屹立,麻燕舞蹁躚。”此兩句讓聽眾身臨其境,感受這座木塔千年來所經歷的平淡歲月與波瀾起伏,雀燕圍繞相伴,風鈴的聲音更顯寂靜莊嚴。
“和合之塔,神工無限,永鎮金城,百尺開蓮;世界之最,天下奇觀,巧技精工,世代相傳。”隨著歌曲的深入演繹,對應縣木塔的訴說和贊美漸入佳境。應縣木塔原名佛宮寺釋迦塔,八角形制、飛檐高聳、雕塑威嚴、壁畫精美,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以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,造就了這座有著傳奇色彩的寶塔。
雖然匠人無名,作品卻是不朽。高超絕倫的木構藝術,使應縣木塔成為我國現存最古老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,成為中國古建筑中的瑰寶,世界木構建筑的典范,堪稱華夏第一,舉世無雙。
歌曲《千古一塔》下闕娓娓道來,表達了木塔成為人們心中寄托的真情實感。
“閱盡了多少離合悲歡,看慣了多少百態人間;經歷了多少世事變幻,撫平了多少褶皺化笑顏。”
千年的風雨,有多少悲歡離合淹沒在歲月的煙塵之中。我們無法知曉那些曾經發生在這片天空下的故事,但古塔見證了多少匍匐在塔中佛像下的身影,聽過多少有關悲喜的訴說,也撫平了多少人的滿面愁容。
“千年木塔,那舍利寶卷啊,佛光長相伴,木塔千年,你巍然屹立,居高望遠。”
從應縣木塔原名佛宮寺釋迦塔,就能看出這座塔的不凡,據載塔中供奉的是佛教的圣物——佛牙舍利。千年中舍利珍藏、佛光相伴,讓這座塔更增光華。
歌曲《千古一塔》收于對木塔的由衷贊美,還有創作者對和平美好生活的祈愿祝福,令聽者動容,為創作者的胸懷和仁心擊節贊嘆。
“無釘無鉚,峻極釋迦,思成天成,法華陡現,櫜弓臥鼓,韜戈卷甲,玉帛天下,隨心所愿。”
正如前兩句歌詞所述,應縣木塔結構工藝十分先進,構件間全部以榫卯連結,不用一鐵一釘,造型完美,而且具有極好的整體性,正因為科學奇特的設計,應縣木塔才能久歷滄桑而不摧。塔中明永樂皇帝朱棣“峻極神工”匾立意冷峻高遠,筆勢神采傲撥,與這座塔相映成輝。
惟愿世上再無兵戈紛爭,古塔所見證都將是幸福和平,是歌曲《千古一塔》創作者的美好愿望,更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心聲。
回味全歌,應縣《千古一塔》詞曲俱佳,是一首立意高遠的大歌,演唱者張紅麗聲線厚重,將應縣木塔的歷史與人文內涵充分表達。
聽一曲《千古一塔》,依稀可見那個應縣木塔誕生的時代,金戈鐵馬氣勢雄渾的契丹遼國,不知名的建筑師和匠人在這片土地上極盡巧思、揮汗如雨,造就了這宏偉雋永的文化遺產。時光飛逝、斗轉星移,如今只有聳立在荻花蒲草水源沱上的這座寶塔,傲視古今,閱盡人間磨難,依垂天之云,依然大氣磅礴。
內容來源丨山西省原創音樂促進會